系的基的辩应用证关加密包演变看从钱础设世界施与
记得2018年那会儿,USV的Dani Grant和Nick Grossman发表了一篇《基础设施阶段的迷思》,他们的观点特别有意思——不是基础设施催生应用,而是应用反过来推动基础设施的发展。五年过去了,这个争议不但没有平息,反而愈演愈烈。最近半年,推特上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简直铺天盖地。 作为一个长期观察加密领域的人,我发现这个辩论其实陷入了非此即彼的误区。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一样,基础设施和应用之间的关系绝非简单的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。它们更像是两个相互促进、共同进化的有机体。想想互联网的发展历程:从拨号上网到宽带,再到现在的Wi-Fi 6;从最初的电话订餐到现在的DoorDash外卖平台,技术进步和用户体验始终是螺旋式上升的。 在加密领域,我们总爱谈论"大规模采用",但很少有人真正说清楚到底什么是"规模"。目前我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向: 第一种是那些披着传统互联网应用外衣的产品,比如Beam和Sphere这样的支付应用,或是Medallion和Blackbird这类会员积分系统。它们把区块链技术藏得很深,普通用户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正在使用加密技术。这让我想起早期的互联网,很多人上网发邮件都不知道背后是TCP/IP协议在运作。 另一种则是为加密原生用户打造的产品。这些用户不仅对区块链技术了如指掌,还愿意真金白银地投入其中。他们就像90年代那些热衷于DIY组装电脑的极客,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和激情。 要说最能体现这种演变的,莫过于加密钱包的发展历程了。记得2016年刚接触MetaMask时,那个操作流程简直能把人逼疯。但正是这个"钱包1.0"版本,在2020年DeFi Summer期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。当时我的朋友老王天天跟我炫耀他在Uniswap上的收益,虽然我一直担心他会把助记词弄丢。 后来情况发生了戏剧性变化。随着NBA Top Shot等应用的火爆,新一代"钱包2.0"应运而生。Magic和Web3Auth这些方案让注册钱包变得像注册社交账号一样简单。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很有趣——用户为每个应用都创建了一个独立钱包,这就像我奶奶抽屉里塞满的各种会员卡,既不方便也失去了加密资产的本质价值。 最近出现的"钱包3.0"让我看到了希望。以Capsule为代表的新方案,在保持用户自主控制的前提下,终于解决了易用性的难题。这让我想起智能手机的发展:从需要手动安装驱动的功能机,到即开即用的智能机,再到如今生物识别解锁的全面屏手机。 作为一个见证了整个加密行业发展的人,我越来越确信:真正的突破往往发生在基础设施与应用需求的交汇处。与其争论谁先谁后,不如保持开放心态,期待下一个令人惊喜的创新。毕竟,在这个快速变化的领域,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。加密世界的"大众化"迷思
钱包进化史:从极客工具到大众产品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OG地推团队的魔法:这个代币真能创造8倍神话?
- 加密世界的亚洲枢纽:日本正在书写新篇章
- Chainlink:从默默无闻到RWA时代的隐形冠军
- 市场迷局:当传统规律遇上现代金融的变奏曲
- 一位大学教授的Web3安全创业传奇:顾荣辉用数学思维重塑行业标准
- 区块链日报:美国商务部玩转区块链 全球金融市场新动向
- 狗狗币站在十字路口:这次真的不一样了吗?
- 比特币晚间行情深度解析:市场风向正在转变
- 加密世界早报:巨头动作频频,市场酝酿新变局
- 比特币未来十年:一场价值百万元的豪赌?
- 深度解析:新加坡加密货币税制与监管体系的独特魅力
- 币安创始人赵长鹏在香港大学畅谈:Web3时代的机遇与挑战
- 2025年9月:区块链圈子的疯狂与理性
- 币圈九月狂欢季:抄底还是逃顶?这些机会你得知道
- 美联储降息:一场即将到来的金融大戏,你准备好了吗?
- 传统银行vs稳定币:一场关乎6.6万亿美元的生存之战
- 9月22日数字货币周收官战:BTC与ETH合约交易实战指南
- 从技术演进到生态革命:零知识证明如何重塑区块链未来
- 当衍生品变成主角:警惕那些被杠杆扭曲的市场狂欢
- 区块链界的变形金刚:星核AstroAI如何让技术真正落地变现
- 搜索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