须警刑事惕的雷区者必创业七大
最近几年,从ChatGPT到Midjourney,再到妙鸭相机,AI生成内容(AIGC)技术让整个互联网都在沸腾。作为一个处理过众多科技公司法律纠纷的律师,我常看到创业者们满怀激情地投入这片蓝海,却往往忽视了水下暗藏的刑事法律风险。 记得有个创业团队兴致勃勃地问我:"既然ChatGPT在国内用不了,我们能不能做个中转服务器收费提供服务?"这个想法看似聪明,实则危险。根据《刑法》第225条,这种行为很可能踩到非法经营罪的红线。现实中,非法经营的认定范围比想象中要广得多——32个司法解释文件,32种具体情形,让人防不胜防。 AI需要"投喂"海量数据才能变得更聪明。但去年有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:某AI写作软件因为未经授权使用了数万篇新闻报道,最终被判侵犯著作权罪。切记,只要满足违法所得3万、非法经营额5万或复制品500份这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,就可能面临牢狱之灾。 在我的办案经历中,最容易让创业者栽跟头的就是数据合规问题。去年有家AI客服公司,为了提升服务质量收集了大量用户通话记录,结果因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被调查。记住这些关键数字:行踪轨迹50条、敏感信息500条、普通信息5000条,这些都可能成为刑事立案的起点。 AI编程工具就像一把双刃剑。我曾代理过一位程序员,他开发的AI代码生成工具被黑客用来制作恶意程序。最后虽然当事人没有主观恶意,但还是因为"提供侵入计算机系统工具罪"被追责。技术无罪,但用错了地方就可能引火烧身。 去年某AI绘画App就因为用户生成色情图片而惹上官司。平台方虽然辩称是用户自发行为,但法院认为其未尽到审核义务。这里要特别注意两个数字标准:传播量达300-600人次就可能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罪,而牟利性传播的门槛更低。 最近七部委联合发布的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再次强调了内容安全的重要性。我们处理过一起AI新闻聚合平台的案件,因为算法推荐了不当内容,差点触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。这类风险往往被创业者忽视,但后果最为严重。 作为律师,我们理解创业者的艰难。但法律不是用来限制创新的枷锁,而是保护创新的护栏。与其事后补救,不如在创业初期就做好合规设计。毕竟,没有什么商业梦想值得用自由作为代价。下期我会详细聊聊如何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安全创业,欢迎继续关注。一、非法经营的灰色地带
二、知识产权的边界问题
三、数据隐私的法律红线
四、技术开发的两面性
五、内容审核的底线意识
六、政治敏感性的高压线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Pendle的逆袭之路:如何用创新的收益代币化撬动RWA万亿市场?
- 加密货币暗箱操作:市场里的那些猫腻
- 比特币牛市来了吗?资深分析师带你读懂加密货币周期的秘密
- 2023年底前,Floki真的能逆袭超越狗狗币吗?
- 比特币迎来关键突破!业内人士透露ETF审批时间表引发市场震动
- 以太坊又起飞了!40点利润轻松到手
- 12月加密市场前瞻:比特币能否突破4万大关?这些黑马项目不容错过
- 比特币冲击10万美元大关?OpenTele或将成为关键推手
- 艺术家别错过:friend.tech可能是你梦寐以求的社区平台
- 牛市号角已吹响:我们该如何把握这波财富机遇?
- 金融巨头的双重标准:摩根大通一边打压比特币一边发行自家加密货币
- Jito (JTO):Solana生态中的治理革命者
- Web3.0日报:SBF审判倒计时,加密行业迎来关键十月
- 铭文之争:一场关于比特币灵魂的信仰之战
- 当区块链遇见芳香疗法:IOST打造香水界的数字身份证
- Solana质押市场新贵Jito:MEV收益+质押收益的双重玩法能走多远?
- 华尔街大鳄正在密谋一场以太坊盛宴
- 这个叫PNT的跨链项目 真的值得我们掏钱吗?
- 深度剖析Dova Protocol:打通比特币与DeFi的任督二脉
- 揭秘加密货币投资的周期性密码:一位老韭菜的肺腑之言
- 搜索
-